来源标题:中山公园展览上新,展出近百年前“光社”先驱摄影家作品 5月15日,“晨光:光社与北京中山公园”展览在中山公园南七间房展厅启幕。展览通过40余件珍贵的影像作品及历史文献,梳理民国时期光社这一团体与中央公园(今中山公园)的文化渊源,再现当时摄影艺术的革新脉络。
5月15日,“晨光:光社与北京中山公园”展览在中山公园南七间房展厅启幕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中央公园1914年起对公众开放,不仅是市民大众休闲娱乐之所,也成为北京知识分子精神凝聚之地,是众多学术、文化、艺术团体发展与活动的见证者。其中,光社就与中央公园历史渊源深厚。 摄影,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习以为常,但在100年前却是个极为小众的艺术门类。中山公园党委书记、园长秦雷说,光社是中国第一个知识分子艺术摄影团体,以“集非职业摄影同志以交换智识、研究艺术为宗旨”,积极举办影展、讲学著述,不断探索求新。“自此,摄影从传统照相行业中分离出来,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萌芽。”
中国摄影史研究者陈申向观众介绍展览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1924年,光社在中央公园(今中山公园)举办首次摄影展览,开创了中国艺术摄影史上专业展览的历史先河。在其存续的12年间,光社先后七次在中山公园举办会员作品展,他们通过持续举办影展、开展学术研讨、出版摄影书刊,不仅推动了摄影技术的革新实践,更奠定了中国摄影艺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。
光社成员刘半农的肖像和他拍摄的作品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陶瓷专家陈万里在1925年拍摄的《瓷器之美》、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在1927年拍摄的《郊外》、艺术家汪孟舒在1925年拍摄的《颐和园墙外挑夫》……本次展览精选陈万里、郭学群、老焱若、刘半农、沈麟伯、孙仲宽、汪孟舒等光社先驱摄影家的40余件经典作品及历史文献集中展示。作品涵盖风光、静物、人像等多元题材,完整呈现了光社成员在艺术探索中的不同维度。
观众正在欣赏展览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本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是展览策展人之一、中国摄影史研究者陈申的藏品。据他介绍,这些摄影作品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,此后他一直悉心收藏。“每一幅照片都很珍贵,它们是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原作,保存条件比较苛刻,需要避光、防潮、防虫蛀,所以此前很少拿出来进行展览。”当天,他还向公园捐赠了光社成员郭学群于1927年在中央公园拍摄的作品《看云起》。
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、中国摄影史研究者陈申(右)向公园捐赠了光社成员郭学群于1927年在中央公园拍摄的作品《看云起》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此次展览预计持续至6月30日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